第04:半屏山
上一版3   4下一版  
 
标题导航
2020年06月24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  下一期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中国人的“粽子文化”
  文/袁跃兴

  端午来临,“粽”味飘香,又到了吃粽子的季节。粽子,是端午节的重头,与之相关的文化消费需求和产品供给,也应被关注。现在,市面上除了传统的鲜肉粽、咸蛋黄粽、豆沙粽等,各种网红粽子也在抢占传统美食消费市场,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眼球,比如李子柒的龙舟粽、思念的小龙虾粽、缸鸭狗手工笋壳粽等,甚至盒马鲜生还与网红奶茶品牌奈雪的茶搞起跨界联名,合作推出奈雪白巧宝藏粽……

  虽然市场上有“网红”粽子,但更多的人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粽子,他们认为传统口味的改变会让粽子失去节日的纪念意义,保持原汁原味才更有历史和文化味道。

 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当下“粽子文化”的传承。我们知道,文化,是世世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,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,是一种生活方式,我们怎样过日子就是文化。文化,是一套历史性发展的社会标准和仪式的系统,这些标准和仪式之所以被一代代地传下来,是因为人们认同它们的价值,这样才能形成文化、形成传统。

  端午节,是我们的传统节日,端午节包含了划龙舟、吃粽子、点雄黄、插艾蒿、戴香囊、对诗歌等文化风俗,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,端午节已经被赋予诸多文化价值和精神意蕴。“端午”民俗,吃粽子习俗,“粽子”中蕴含着的民族饮食文化技艺,渗透着的人们的生活信念和精神,构成了中国人的“粽子”文化。

  那些“网红”粽子,其实仅仅是一种市场行为、一种消费行为,它们没有经由文化基因复制或创造,不能说是对传统、对文化的创新。

  几片浸过水、带着清香气息的苇叶或荷叶、粽叶,包裹上已经泡好的雪白的糯米,其间点缀几颗鲜红的枣子,或几粒温润的红小豆,然后放进锅里在炉火上煮……在我们的记忆中,这种包粽子程序,往往是端午节前夕整个家庭的活动,一家人一边包粽子,一边品吃粽香,充满了生活的亲切宜人、幸福温馨……

  端午节,包粽子是一个重要节目,它本身是传统文化民俗中一项充满乐趣的劳动,但是,现在随着家务劳动的社会化,人们花在制作食品上的时间越来越少,大多数人更愿意去超市购买现成的粽子回家煮来吃,而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包粽子上,自然这其中的传统乐趣也在淡化。

  传统节日的意趣需要我们在传统中去感受,否则这些节日便会慢慢变味,真的会像传统老手艺一样,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。

  我们心灵的深处,似乎已经没有了那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的情结、历史的情结和文化的情结。我们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,缺乏一种敬畏、怜惜之情。对于有形的物质遗产,大家会很珍惜,甚至放大这种珍惜,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另外一种态度,这也许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属于个人,不能用市场的眼光来衡量吧……

  传统节日应该占有一个怎样的位置?当要保存下来的传统的东西、历史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位置时,文化可以通过建立年年重复的节日来为它找一个位置;在节日的这一天,过去的事件得到了重演,因此,使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认知,更有了一种仪式感、神圣感。

  但常常是这样一种情形,在一种传统文化节日来临之际,我们这种文化的、心理的反应,似乎更加强烈和迫切一些,我们把更多关注和思考的目光聚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之上,而在平素的日子里,我们这方面的文化自觉意识却是淡薄的,无暇去更多地关心传统、关心文化、关心传承。

  所以,对于传统的铭记,对于历史的传承,对于文化的感受,比如像对“端午节”这样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纪念和传承,我们更应重在平时,更应重在累积和沉淀,而不应仅仅把它变成一种市场行为、消费行为,甚至用市场的眼光来衡量端午节、包粽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………

  在当今的工业化时代,像包粽子的很多传统“手艺”文化,都面临着一种境遇,要么失传,要么被彻底市场化。笔者以为,传统“手艺”里面,有历史,有人文,有人的精神,有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,有生活的智慧的积淀……它是我们的传统,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文化。
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专题
   第03版:城事
   第04版:半屏山
艾香中的端午
中国人的“粽子文化”
端午的思绪
阮郎归·端午
风吹岙
今日洞头半屏山04中国人的“粽子文化” 2020-06-24 2 2020年06月24日 星期三